12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經濟藍皮書:2023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下稱《藍皮書》)。
《藍皮書》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1%左右,呈現進一步復蘇態勢。同時建議2023年GDP增速目標設定在5%以上,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力爭實現更高增速。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院長、學部主席團主席謝伏瞻表示,2022年實現了經濟總體平穩運行,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仍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經濟增長不及預期,就業壓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一些領域風險累積。
謝伏瞻認為,經濟增長目標是關鍵指標,是宏觀經濟政策的錨,是引導全社會預期的風向標,也是各地區、各部門對標的參照物。我國經濟長期發展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依然突出,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完整,宏觀經濟政策也有空間,加上基數相對較低,明年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長是十分必要。
2022年,在世界格局加速演變、烏克蘭危機升級、全球通脹升溫、美聯儲貨幣政策劇烈調整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面對國內疫情反復和“三重壓力”等挑戰,中國經濟在壓力中迎難而進,總體呈現V型走勢。
“關于對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測,主要考慮到幾個因素?!敝袊缈圃簲盗拷洕c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雪松說,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速在2023年將明顯轉弱,將給我國外貿出口帶來較大壓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疫情防控措施優化,將顯著提振國內消費。此外,考慮到2022年GDP增速較低的基數效應,將推高2023年經濟增長率。國內疫情導致的磁滯效應和疤痕效應,將影響2023年經濟增長率。綜合考慮,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5.1%左右,呈現明顯的復蘇態勢,經濟運行將整體好轉。
李雪松分析,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于疫情及外部沖擊下的恢復階段,國內環境整體向好,同時結構性問題有所顯現。有利的因素包括疫情防控措施優化,經濟較快復蘇可期,物價水平總體可控;需要關注的因素包括:經濟恢復的結構性不平衡,重點人群就業壓力較大,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面臨挑戰,重點領域風險形勢復雜。
關于明年的政策建議,《藍皮書》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有效對沖私人部門需求不足缺口。一是保持適度的赤字規模。建議2023年將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目標赤字率設定為3%左右。二是優化政策工具選項。三是提高專項債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適配度,適度放寬專項債的適用范圍。
貨幣政策方面,《藍皮書》建議,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為實體經濟營造平穩的貨幣金融環境:一是保持實體經濟信貸總量平穩增長;二是重點圍繞促轉型和補短板兩個方向發力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三是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和債務負擔合理降低;四是在美元“高利率”環境下加強貨幣政策應對。
來源:第一財經